赵旭 官方网站

+收藏:http://zhaoxu.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赵旭和他的"宁平系列"之(十三)《宁平的历史传说》下篇
2019-07-17    浏览(895)    作者:赵旭    来源:赵旭 官方网站

四、神奇的展庄户遗址

宁平城东南三公里,展楼和李楼交界处有一座土丘,它就是展庄户遗址。当初它高于周边地面五米之多,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据传说,展庄户并非古来已有,更不是人工所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展庄户也有神奇的地方,值得一表。

之所以称展庄户,应先从宁平展氏家族说起。

民间传说: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5年),因宁平一带人烟稀少,田园荒芜,展氏先祖展永锡从山东老家迁居此地,成了这块地的主人。祖祖辈辈耕种了十一代,长达200年之久。好像此地水土不发展家,至使展氏家族七代单传,孤门独灶100余年。

至展氏第11代传人展玉佩执事后,家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教子有方,让其四个儿子以习文为主,三子克重和两个孙子——允中、允迪官拜登仕郎。家族昌盛一时,五世同堂,重孙曾孙76位,举家上下200多口人,从此展家被称为名门大户,据说,康熙皇帝曾御赐展家“展氏大户”的铜匾一块。展氏家族的老人们村回忆说:清朝时期,这块御赐铜匾传到十四世展三尹手里,因保管不善,被贼人偷走了。传说,展玉佩执事的时候,展氏家族居住地附近(位于今天的宁平镇展楼村西边),一抹平川的土地几十年间自然隆起了个高大的土丘,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最高处达5米多。土丘形成的过程中,展氏家族开始人丁兴旺,家业昌隆,人们称这个土丘为展庄户。因此,一直有人说,展庄户是展氏家族的风水宝地,更是家族的吉祥发源地。据展氏家谱记载:宁平展氏家族共有监生、贡生、登仕郎等50多人,统领一人。展玉佩一人之后,如今人口已经过万。

1973年冬,在全国平整土地的大高潮中,展庄户这块曾经被展家数代进香供奉的宝地也难逃厄运,在大队革委会主任带领下,有近千名社员手持劳动工具,开始在展庄户上取土运往低洼处,经过20多天的大兵团作战,展庄户高度整体下降了3米多。不仅如此,在它下面被广为流传的三类宝贝也神秘地消失了。

解放前后,当地广为流传着展庄户的三类宝贝,一些老人现在还能讲述这些故事。传说,展庄户之下有一种神奇的地气和会叫乱跑的金鸡与玉兔。平常之时很难见到,每逢甲子年的中秋之夜,它们会神出鬼没地现身于皓月当空下,目击者众多,因此展氏族人常常逢年过节来展庄户旁进香祷告。

有诗为证:

庄户之下有三宝,地气金鸡和玉卯。地气无风夜半现,身形高大数人见。金鸡月斜唱三遍,雌鸡领着雏鸡串。三双玉兔白如银,每次所见不离群。

传说,展庄户它能自己凸起升高,是因为在它底下住着一种神奇的地气。此种地气,多像雾气一样,身形变化自如,或身高如塔,无头无肢,有时是一条黑影,忽高忽低,变化莫测,或在野外奔跑,或走进村庄,常常转眼即失,令目击者心惊肉跳。有胆大者近前观看,又无踪迹可循。它曾几次出现在甲子年的中秋之夜,人们都不知道它是何物,便称它为地气,但它从来不伤人。

有诗为证:

甲子中秋地气升,渐渐升起即失踪。月明星稀夜过半,徐徐微风它出现。黑影高大一隆通,转眼不见去无声。斗胆提神近身看,蛛丝马迹皆不见。

在展庄户附近,金鸡频繁的出现,一雄一雌俩只鸡多于夜间出现于展庄户附近,通体毛色金黄,目击者不止百人。一旦有人近前,俩只鸡便突然消失。黎明前雄鸡报晓,很多走夜路的人都听见过。1924年,展祖仁曾见金鸡出没,他是最后一位目击者。

有诗为证:

东方发白鸡报晓,声音强于百灵鸟。雄鸡领着雏鸡跑,人到近前消失了。若问金鸡什么形,它与土鸡似相同。浑身金黄无二色,人想捉它万难得。

展庄户之下第三类宝乃为玉兔,几百年来在当地一直被传为佳话。自乾隆年间年至上个世纪中期,它曾数十次被人发现,每次所见都是三双,个体相同,尽是在傍晚之后出现。

有诗为证:

三双玉兔白如银,傍晚出现不离群。若是它被人发现,不怕不躲来前站。立正向人先施礼,庆幸有缘见到你。谁能与它再相见,富贵荣华在后面。

展楼村的宋学礼也是目击者之一,当时他任宁平粮管所主任,回家路过此处,六只玉兔欢蹦乱跳的在前面迎接他,向他立正,似有敬礼之意,随即消失。常言说:祸从口出。宋学礼把这件事告诉了别人,因此,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多次批判,说他搞封建迷信。接着展庄户被大规模取土,平整土地,三类奇宝再没有出现过。

1996年,喜事降临,展庄户被郸城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有“展庄户遗址”石碑,落款是郸城县人民政府。由于保管不善,目前,这块石碑已找不到了。《文物目录》记载:展庄户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汉遗址。

(本文根据展林贤提供的资料整理而成,在此向他表示感谢。)

五、粪堆张集

历史上总有一些神秘的传说流传下来,“粪堆张集”就是其中的一个。郸城、鹿邑两县的一代代人都是听着“粪堆张集”这个故事长大的。有人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初期,还有人说发生在明朝,总之,流传的时间挺久了。

宁平城西七华里有一个小集叫张集,以制作“张集熏鸡”而闻名省内外。数百年前,张集有个张老汉,忠厚老实,勤俭持家,以种地为业,家有十几亩良田。那时候,土地的营养全靠粪,往地里送的粪多,收获的粮食就多。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张老汉是个勤奋人,一有空闲就个粪箩头到处拾粪,日积月累,地里用不完,他家的粪堆越来越大。

一天,这个粪堆发生了怪事,当天张老汉往地里拉了几车粪,第二天粪堆自己复原了,和没拉时一样大,连续几天都是如此。张老汉非常高兴,心想:可能是神灵在暗中相助自己,但张老汉拾粪的习惯一直不变。因此,他家收获的粮食比较多,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张老汉去世前,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儿子;儿子去世前,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下一代张孬。

开始几年,张孬还能做到勤俭持家,后来,他想:家里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粪堆,就等于有了一棵摇钱树,何必再每天辛苦拾粪。从此,他就不再拾粪了,但他家的粪堆被拉几车后还会复原。张孬不爱劳动,闲得无聊,染上了赌博的毛病,不久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他就打起了大粪堆的主意:卖粪。消息一出,四邻八乡的人们来买粪的挺多,每天都卖不少银子。张孬看着天天自动复原的粪堆,内心的贪欲更加膨胀了,使人把卖粪的广告张贴到更远的地方,以致周家口、亳州、界首等百里外的地方也来人买粪,大车小车,川流不息,张集天天热闹得像逢会一样。张孬数着大把的银子喜笑颜开,但几天后,粪堆不再复原了,越拉越小,很快被拉完了。人们发现在原粪堆底部有一个井口粗的洞,也不知通向何方。有人分析说,这是一个蛴螬(当地称粪狗子)精的洞,他每天屙的粪能使粪堆复原。但由于张孬贪得无厌,蛴螬精累得受不了,不愿再为张家卖命,就偷偷地从地下逃走了。由于张孬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没几年,卖粪的银子被他混光了,家道败落,一贫如洗。

这个故事发生后,当地的农民都保留一个习惯:拉粪时不拉完,留个堆底子,盼它复原,这一习惯至今还保留着。

六、华佗庙

宁平城北门内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华佗庙。


赵旭和他的"宁平系列"之(十三)《宁平的历史传说》下篇


华佗(约公元145年——208年),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市),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少年学医,淡于功名,一心钻研医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其是外科手术。他首创“麻沸散”,适用于手术麻醉,被称为外科鼻祖。他重视养生,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重要功法,至今仍为广大爱好者习练。华佗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因其对人类卓越的贡献,对后世影响较大。

东汉末年的宁平城已经有400多年的置县历史,既是宁平公主的封地,又是中原地区政治、军事、经济重镇。宁平城距华佗的故乡亳州仅百里,据庙内碑文记载:华佗生前常往来于宁平一带行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民众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华佗去世后,宁平民众感念其恩德,把他奉为仙人,自发地捐款在宁平北门建庙祭祀。庙内香火较旺,尤其是每年农历九月九庙会日,南来北往的香客摩肩接踵,人海如潮。一千八百年来,庙宇虽因战乱或自然灾害被多次损坏,但屡毁屡建,表达了宁平人民对华佗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宁平华佗庙于解放后拆毁,重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中还有一个故事。话说宁平城北边有一个村庄,称后赵庄。村西头有位妇女姓李,年近六十。她平时身体非常健康,一天,突然感觉右脚跟痛,她不以为然,接着几天越来越痛,连吃几天药效果也不好。家人就带着她去医院检查,x光片显示,她的脚跟长骨刺。笔者和她是邻居,还好奇地看看她的片子,骨刺清晰可见,约有0.8cm长。医生说,必须手术治疗,才能除掉骨刺。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家人担心她手术后还得卧床较长时间,太遭罪,就没有接受医生的建议。她的家人到宁平北门华佗庙遗址祷告一番,许愿说,华佗爷显灵,让她的脚后跟好了,一定为华佗爷建庙。俗话说:心诚则灵,她的事也应了这句话。几天后,她的脚后跟一点也不痛了。到医院重新拍片检查,骨刺没有了。主治医师听了经过后,觉得太神奇了。她的家人说到做到,就在宁平北门大桥的西边,用砖瓦建了个约二尺高的小屋,也没有塑像,烧香祷告一阵。此事在周围十里八村传的很快,在小屋前烧香的人越来越多。过了一段时间,一些热心人士开始筹备重建华佗庙一事,消息一出,四方响应,人们纷纷捐款捐物,很快一座华佗庙在遗址建好了,并且刻了两块石碑以作纪念。庙门两侧栽植了松柏,平时有专人管理,香火也挺旺。

应广大群众的要求,2015年新建华佗庙大殿三间,仿古式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端庄大气。殿内华佗高大的塑像端坐正中,慈眉善目,面带笑容,栩栩如生。周围苍松翠柏环绕,整座庙宇富丽堂皇,是目前宁平一带规格最高的庙宇。

七、刘岗遗址

刘岗遗址在宁平城西南十二里处,刘岗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赵旭和他的"宁平系列"之(十三)《宁平的历史传说》下篇


历史上的刘岗地形奇特,中间高、四周低,鏊面形,是一个占地约240亩的大岗。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该村都在高岗上,此岗又称黑龙岗。村西北有一条小河青龙沟,绕过村北、村东两面往东南流去。据村里老人说,刘氏七世祖刘延昌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8年),从郸塔寺英庄来到此地,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就在此岗落户,繁衍生息,改此岗名为刘岗。1958年,平整土地运动中,把此岗挖平了。几年后,被挖平的地方又恢复了原来的高度,几十年来,岗上已经建满了房子,目前最高处还高出约一米至。

传说,刘延昌的长子刘宜宾,身材魁梧高大,被皇帝的表公主召为俊马。起初,刘宜宾推小车做粮食生意。别人一车推四袋,他一车推八袋。一天,他走到一个小镇,遇到表公主在彩楼上抛绣球,就与几位伙伴停下来,边吃饭边看热闹。别人吃饭端一碗饭拿一个馍,他一手端一盆饭,另一手用筷子扎了四个馍,狼吞虎咽地把饭吃完了。正巧,公主看完了他吃饭的过程,就对丫鬟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也好伺候。”结果,就把彩球打中了刘宜宾,刘也就成了俊马。

刘延昌去世后,葬在刘岗西北角。他的儿子在坟旁栽了棵桐树,这棵树长得很快,树干高大,枝繁叶茂,树梢伸入云霄。传说,在鹿邑(距离刘岗七十余里)城门楼上就能看见这棵树,故此地又称桐树坟,此坟至今还保留完好。

最近几年,刘岗出土了一些文物,有石器、铜器、陶器等,经市县文物专家考证:刘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及夏、商、东周遗址。

赵旭和他的"宁平系列"之(十三)《宁平的历史传说》下篇

作者介绍

赵旭,字子舒,网名(笔名)驿外断桥边的梅、秋夜月等,郸城县宁平镇人,大专文化,郸城县司法局公务员,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化郸城》编辑,《宁平镇镇志》主编,平时爱好写作,有五十多篇文章发表于各级报刊、网站。

标签: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