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 官方网站

+收藏:http://zhaoxu.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赵旭和他的"宁平系列"之(十三)《宁平的历史传说》上篇
2019-07-17    浏览(904)    作者:赵旭    来源:赵旭 官方网站

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有多种历史文化被传承下来,其中包括神秘的文化和奇怪的传说,有些事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总之就是很神秘。

比如唐朝初期的袁天罡是有名的算命大师,他曾到武则天家见到了襁褓中的武则天,他仔细观察了武则天的五官,惊呼道:“龙瞳凤颈,大贵之人也!若为女,当作天子。”武则天后来果然做了皇帝。袁天罡的《推背图》预言了唐朝初期以后2000年的大事。明朝初期的刘伯温留下了《烧饼歌》,其中预测了以后几百年的大事。书中预言的大事,后来都发生了,像明朝燕王夺权称帝号“永乐”,李自成起义,清顺治皇帝灭明朝等等,事情发生的顺序都不错。他俩的书都归类于道家神秘文化,书中的很多例子说明了人世间一些事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老的宁平城周围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但由于无数次的战争及自然灾害,特别是黄河的数次决堤,使宁平一带多次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一些文明或被彻底摧毁,或被深埋于地下,境内的数个高大的庄兀、堌堆、墓冢及出土的众多文物成了宁平城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见证。据老年人回忆,宁平土贵,自古宁平一带到处是土丘、废墟,砖瓦石块遍地,不能种庄稼。后人就肩挑背背从高处取土,覆盖砖石新造田地。解放后,经过大规模地平整土地,数处庄兀、废墟都被挖掉整平。至今,宁平的一些地方,地平面以下一尺多深的地方都是些砖瓦石块,打井、挖墓穴都非常困难。

1970年以前,在宁平周围还保留着数十个庄兀、堌堆或墓冢,下面就分别介绍如下:

一、马庄兀

马庄兀位于宁平镇马庄行政村马庄自然村村北及村东,村东的两个小庄兀和村北的大庄兀几乎连成一片,一直延伸到段庄自然村西头,占地约四十多亩,最高处约有6米。豫东平原地区土地比较平坦开阔,这种规模的大庄兀是十分罕见的。说起马庄兀,当地还流传着一些神秘的传说。

赵旭和他的"宁平系列"之(十三)《宁平的历史传说》上篇

传说,唐朝宰相魏征是玉皇大帝派在下界的“三曹官”之一“人曹官”,白天办阳间之事,晚上理阴间之案。魏征是个“名相”,十分关心民间疾苦,经常微服私访,扶危济困,主持正义。

一天,魏征扮成一农夫在马庄兀上种瓜。正巧,东海龙王的儿子镇海小龙扮成了一个青年公子从瓜地边路过。他见魏征在干燥的土地里种瓜种,便上前问道:“你这老农夫,干燥的土地里种瓜能出苗吗?”魏征回答:“能出苗,因为今天夜里有雨。”魏征能掐会算,早已算出了夜里会下细雨。镇海小龙的家族是掌管天下降雨之事的,加之年轻气盛,根本没把种瓜老头放在眼里,便开口说:“下狂风暴雨,你的瓜种就被雨拍着出不了苗了!”魏征说:“是和风细雨,不用担心。”镇海小龙说:“是狂风暴雨。”二人便打赌,都说自己说的准。

话说,镇海小龙回到龙宫看到雨簿上写着“夜里和风细雨”,知道自己输了。为了自己的面子,就私改雨簿,把“和风细雨”改为“狂风暴雨”。结果,夜里刮了狂风下了暴雨,把魏征的瓜地给拍了。魏征就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控告镇海小龙私改雨簿,给老百姓带来灾害的事实。玉帝龙颜大怒,传旨第二天午时三刻让魏征负责行刑斩镇海小龙。小龙得知消息后吓得魂飞魄散,苦苦哀求唐太宗李世民出面救自己。

由于都是“龙”系一脉,李世民慨然应允:“朕一定全力救你!”李世民想了个救镇海小龙的办法。第二天上午,李世民传旨召魏征进宫商谈国事。时近午时,李世民对魏征说:“咱们君臣二人已多日没有切磋棋艺,你陪我下几局可好?”魏征只好点头应允。李世民故意拖延时间,棋下得很慢。到了午时三刻,李世民见魏征满头大汗趴在棋盘边睡着了,心疼起魏征,就随手拿起一把扇子摇起来,给魏征送去阵阵凉风。

突然,魏征醒来说道:“多谢陛下助我一臂之力。我捉拿镇海小龙累得满头大汗时,多亏陛下助我一阵凉风,使我精神大振,才斩杀了镇海小龙。”

镇海小龙对李世民不救自己反帮魏征的做法恼羞成怒,从此经常阴魂不散地纠缠李世民,李世民因此常常夜里做噩梦。于是,魏征就想了个办法,令宫廷画师把尉迟敬德、秦叔宝二位大将的戎装形象画下来贴在宫门上,果然有效。这也是二位门神的来历。

魏征斩镇海小龙于马庄兀,小龙的血滴在了庄兀上,染红了一片草地。从此,马庄兀上就生长一种红缨草,叶子血红色,能长一尺多高。这种草非常结实,手抓着草叶子稍一用力,就会被割破多个血口子。方圆数百里,只有马庄兀的一小片地方生长着这种红缨草。多年来,每逢暴雨后,马庄兀上会出现南北向的瓜垄(瓜趟子),传说是魏征种瓜留下的纪念。另外,马庄兀上种出来的红薯,吃着干面,晒成的红薯干下到锅里,水烧开后,薯干又面又烂很好吃。不同于其它地出产的红薯干需大火烧得时间较长,还得在锅里焐一段时间才好吃。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马庄兀逐渐被取土挖掉,红缨草也随之绝迹。现在马庄兀还保留约五六亩,最高处高出地面约一米。几十年来,马庄兀一带多次挖出文物,陶俑较多,有陶鸡、陶狗、陶马、古砖、古墓,也有金、银、铜之类的东西。

赵旭和他的"宁平系列"之(十三)《宁平的历史传说》上篇

马庄村的老人还说,村东庄兀地没挖平以前,夜里经常出现一只母鸡领着4只小鸡,趁着月色,看得很清楚,小鸡的叫声清脆,很多村民都看见过,但只要一近前,这几只鸡就会消失于庄兀地。自从庄兀被挖平之后就不再出现了。

村里几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说,据传说,多年前,马庄兀西边、北边有一条斜路,是一条官道,其中虎岗到张集正好十五里,称十五里长街,一街两旁商铺林立,相当繁华。不知这繁华的街市毁于何时,马庄兀又是如何形成的?经市、县文物专家考证:马庄兀属唐朝时期遗址。笔者查阅资料,唐末黄巢大起义对宁平一带破坏较大,难道这繁华街市的毁灭和马庄兀的形成都缘于黄巢起义?

二、田庄兀

田庄兀位于宁平镇赵庄行政村田庄自然村西北角。原占地约8亩,高约3米,圆形。田庄兀南有一个占地约十几亩的大坑,据说是取土堆田庄兀形成的坑,因多年来平整土地,现在该坑被从庄兀上取土填平。现在田庄兀占地约5亩,高约1米。

赵旭和他的"宁平系列"之(十三)《宁平的历史传说》上篇

据田庄的老人回忆,上世纪初级社(大约是1956年)社长(主管六个村庄的领导)田某下令挖田庄兀,把上面的封土层全部清运干净后,发现一个大青砖砌的较大的圆形建筑。接着,在田某的指挥下,人们把顶砖挖掉,发现是一个砖砌的大墓。当时正值中午,太阳在晴天下突然无光,持续有十几分钟。整个墓室占地约有60多平方米,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圈门,东、西两面各有两个圈门(也有人说共有五个圈门的),门高约四尺。每个门口都有死人尸骨,墓室里有一些陶罐、陶马、陶俑人骑马及人尸骨,这些东西被人们随手损坏了。有人下去从东门往东走,像钻洞一样,洞是砖砌的,大约走了一丈多远,因里面阴森森的,内心恐惧,就退回来。扒出的大砖每块约18斤重,上面带个“田”字,厚约7公分,长约1尺2寸,宽约8寸,两头有花纹。该墓一共有三种砖,有长方体的,有梯形的,还有楔子砖,建墓者巧妙地利用三种砖,把墓建设得严丝合缝,非常牢固。当时东门被拆除约一米多高,还有一米多高没拆。拆下的砖一部分被社长拉回家建房,一部分被用于砌井。拆墓的时候,有一位社员的腿被一小块土块击中,他的腿很快就像中了剧毒一样,肿得很粗。拆墓的人们都害怕了,社长就让人把墓封起来。社长用拉回家的砖建房,结果,他家一年内连出了三次坏事,家人两死一伤,房子没人敢继续住了,就把房子扒了。田庄兀的墓砖非常结实,有人用来磨镰。几十年来,这件事情一直是宁平一带人们的话题之一,结论普遍归咎于佛家的因果相报之说。

第二年的好多个夜里,田庄兀上都出现一个比篮球大两倍的火球蹦蹦跳跳自庄兀上往田庄去。村民们发现后,就几人或十几人一起手拿工具往回撵火球,火球就蹦蹦跳跳往庄兀上跑,跑的过程中,从一个大火球变成几个小火球,跑到庄兀东边岳庄南地的岳家坑就消失了。那一年,火球出现好多次,有时连着出现几个晚上,参加撵火球的人也很多。自那一年后,火球再也没出现过。

田庄村的老人还说,田庄兀在历史上名气较大,宁平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古会就起源于田庄兀,后来挪到西侧的石佛寺逢会。还有人说田庄兀是中原一带冥界的阴朝府,西侧的石佛寺是阎君殿,它们是一个系统的。村里一位86岁的老人说,田庄兀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大臣田中的墓。田中替国君赴死,人头被他国割下来扔了。后来,本国国君为了纪念替自己赴死的田中,用金银铸一颗人头安葬了他。为了避免盗墓者盗墓,国君传旨,在本国修了几处墓,用以迷惑盗墓者。田中的女儿由于找不到自己父亲的头,非常悲痛,哭着说:“金头、银头,不如俺爹的肉头。”数百年来,一直有人祭祀这位大臣,逢年过节香火挺旺。

据宁平镇原文化站赵站长回忆,1987年,周口市文物专家到田庄兀考古,认定是西汉丞相田千秋的墓地。历史记载:田千秋(?——前77)即车千秋,西汉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人,武帝时任丞相,封富民侯。昭帝即位,受遗诏辅政,在丞相位共十二年病逝。清《宿州志》载:蕲县为汉丞相田千秋食邑地。西汉时,宁平是县治,距蕲县约400里,田千秋死后,不葬家乡,不葬封地,为何葬在宁平,实在令人费解。田庄兀是否田千秋墓,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文物名录》记载:该墓群属于汉朝古墓葬。不管怎么说,在古代,专门烧制三种大砖砌成大墓,又有数人陪葬,墓冢巨大,墓主人身份肯定是非常显贵的。

赵旭和他的"宁平系列"之(十三)《宁平的历史传说》上篇

(田庄兀出土的陶院落)

历史上田庄兀也多次被盗,十几年前的一天夜里,被盗墓贼挖了个直径约50公分的深洞。近些年,常有人说田庄兀有鬼怪幽灵出没,夜里一般没人敢在庄兀地停留,田庄兀在附近村民心目中充满了神秘感。十几年前,沿庄兀东侧修了一条南北柏油路。施工队的负责人买了香烛供品供在庄兀前,祷告一番,燃放了鞭炮,才开始施工。

三、于堌堆

于堌堆位于宁平镇马庄行政村于堌堆自然村西南角,原占地约一亩多,高约五米,顶部比较开阔,可以在上面打场。于堌堆的村名来历于此堌堆。以前,村内于姓人较多,后来越来越少,剩下几户也迁走了。

据村里老人讲,大约在民国时期以前,凡是附近老百姓家里办红白喜事缺少餐具,头一天晚上在此堌堆前燃香祷告一番,第二天凌晨就能在堌堆前领到如数的餐具,并且这些餐具都是精美细致的瓷器,不像如今的一些餐具那样粗糙。由于民国时期一户人家用过之后起了贪心,少还了几件,后来再也没人能从堌堆借到餐具了。《郸城县地名志》上解释说,于堌堆来历于500多年前,有一位公主姓于,死后葬于该村西边田地,坟较高大,故名。我没有查到于姓公主的资料。或许是一位妃子墓,只是目前没有确凿证据,因为500多年前,宁平一带属于明朝统治,明朝皇帝都姓朱,公主也应该姓朱。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凡涉及到皇家陵墓都有类似借餐具的传说,难道于堌堆真的和某位皇帝扯上了关系。民间也有传说,于堌堆和宁平公主刘伯姬有关,只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大约是1958年,人们开始在堌堆上取土。1960年以后,人们连续在堌堆上拉土,搞高温积肥,一直把堌堆挖平了,发现好几个用大砖垒的小屋,这些小屋不到三尺高,比农村的鸡窝还要小,每个小屋有一个小门。小屋周围有许多烧制的陶俑:陶鸡、陶马、陶磨、陶壶以及一些泥捏的没有经过烧制的鸡、狗、马、磨等泥俑,这些东西体积都非常小,人们当时也没有什么文物保护意识,几乎当场把这些东西都毁坏了。文物专家分析:于古堆出土的这些东西象征着一处处院落,其它东西是院落主人饲养的动物和日常用品。据参与当时挖土的多位老人回忆说,堌堆底下不像是墓,但有大砖砌的地基,约有三尺多宽,南面有砖砌的圈门,约五尺高,三尺宽。人们挖出了好多大青砖,砖约一尺半长,厚约七、八公分,每块重约十几斤。这些砖有长方形的,有梯形的。长方形的砖头上有的刻有“胡君”二字,有的刻有“君宜官”三字,梯形的砖上带花不带字。人们把砖头挖出来建房做地基了。近些年,常有文物贩子光顾于堌堆,收购这些砖,每块给十元到二十元不等。考古专家鉴定出土文物,认定于古堆属于汉朝古墓葬。于堌堆原址早已成平地,多年来都是庄稼地,近年已有人在堌堆原址北边建了房子。

作者介绍

赵旭,字子舒,网名(笔名)驿外断桥边的梅、秋夜月等,郸城县宁平镇人,大专文化,郸城县司法局公务员,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化郸城》编辑,《宁平镇镇志》主编,平时爱好写作,有五十多篇文章发表于各级报刊、网站。

标签: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